
11 月 14 日,上海大学附属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迎来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眼视光专业的第二期实训。
这场由王平院长牵头打造的“临床实战型”实训项目,将高校课堂搬进诊疗一线,以“理论 + 实操”的沉浸式培养模式,为眼视光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成为校企合作的生动范本。
医校联动 焕活学习热潮

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特聘讲师、高校眼视光专业核心教材《异常双眼视分析处理教程》主编,王平院长强调“眼视光不是纸上谈兵,患者的每一次验光、每一次配镜,都需要扎实的实操功底做支撑。”
王平院长结合自身几十年临床经验,向学生们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和平眼科为大家准备了真实的诊疗场景、设备和专业的带教团队,希望学生们能放下顾虑、主动探索,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变成手上的硬技能。”
在医院医护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分组参观了门诊大厅、验光中心、特检科室、病房等核心区域,详细了解各科室工作流程、患者服务规范及设备应用场景,为后续实操学习做好铺垫。
五科轮转 现场实操

据悉,此次实训项目共设 5 期轮转,所有学生分为4个小组,依次深入角膜塑形镜验配、视功能检查、医学验光、门诊基础检查、眼科特检设备 5 大核心科室,开展针对性实操训练。
在医学验光科室,带教老师先通过模拟眼演示验光仪的操作原理,从瞳距测量的姿势规范到球镜柱镜度数的精准调试,再到散光轴位的反复确认,每一个细节都手把手教学。学生们轮流上阵,为同伴进行初步验光,遇到度数调试不准、操作手法不规范的问题,老师当场示范纠正,还结合临床常见的“混合散光”、“高度近视”案例,讲解应对技巧。
角膜塑形镜验配室内,学生们围在诊疗台旁,全程观摩带教老师为患者进行眼部健康评估、角膜地形图采集、镜片参数适配及佩戴指导。“角膜塑形镜的适配要兼顾角膜曲率和患者用眼习惯,差一点都可能影响矫正效果。”
并对“如何判断镜片配适是否合适”、“患者佩戴后出现异物感该怎么处理”,老师结合实际案例逐一拆解答疑。
在视功能检查科室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操作同视机、立体视觉检查图等设备,学习判断双眼视功能是否正常。
眼科特检设备区域,大家近距离接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眼底荧光造影仪等先进设备,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临床应用场景,部分学生还在老师的许可下,体验了设备的开机、参数调节等基础操作。
培养行业未来之星

上海大学附属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作为中国近视防控能力建设联盟(CAMP)的一员,凭借丰富的临床资源、先进的诊疗设备与专业的医护团队,为学生们搭建了高质量的实践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沉浸式的临床实操让他们跳出课本局限,快速熟悉诊疗流程、提升实操技能,为未来步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医院而言,通过带教实训,进一步强化了临床教学能力,同时也为行业储备了新鲜血液。
后续,双方将持续推进多期轮转实训,不断优化实训课程体系,助力更多眼视光专业学生成长为兼具理论功底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眼视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