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在关注盲人群体的同时,也应警惕那些本可避免的致盲风险。高度近视——一个潜伏在孩子身边,情况日益严峻的问题,它不仅关乎镜片的厚薄,更是一场可能引爆致盲眼病的“眼底风暴”。

眼球被“吹大”,致盲风险悄然来临
在许多家长看来,“近视”=“度数深了,换副眼镜就好”。
然而,当发展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时,眼球的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病理性改变:正常人的眼轴在22毫米~24毫米,而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则大于或等于26毫米。
这个被拉长的眼轴,意味着眼球的后壁(巩膜和视网膜)也被迫变薄、变性,变得越来越脆弱——正常的眼球像一个饱满的乒乓球,而高度近视的眼球,则像一个被不断吹大的、变薄的气球。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为一系列严重的、可致盲的并发症埋下了伏笔。
2025年《中国病理性近视防治蓝皮书》指出,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致盲占比达13.7%。
2025年6月,由清华眼科团队牵头多中心研究,发表于《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文章指出,16-18岁青少年高度近视率预计从2001年的7.3% 上升至2050年的22.1%,届时,预计约每5名高中生中有1人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正随着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低龄化、高速化发展,悄悄逼近着年轻一代。

这些用眼习惯,成了“吹大”眼球的元凶
近视的加深,绝非自然而然。它和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坏习惯息息相关。以下这些行为,正在无形中拉长孩子的眼轴,将他们的眼睛推向危险边缘:
持续性近距离用眼
长时间埋头写作业、沉迷于手机平板,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痉挛状态,得不到放松。这就像一根橡皮筋一直被拉着,最终失去弹性,导致眼轴代偿性变长,近视飞速加深。
户外活动严重不足
阳光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能阻止眼轴增长的“保护性神经递质”。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缺乏自然光照是近视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健康用眼姿势与环境
躲在被窝里摸黑看手机、歪着头写字、趴在桌子上看书……这些不良姿势会导致双眼承受不均衡的视压力,加剧视疲劳。而昏暗或频闪的灯光环境,更是强迫眼睛在“恶劣条件”下“集中精力”工作,加速近视进展。
无节制的电子产品使用
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会导致眨眼频率显著降低,引发视疲劳和干眼症,而视疲劳又是促进近视加深的温床。在乘坐交通工具时,颠簸和摇晃状态下看屏幕,需要眼睛不停进行调节和集合,负担极重。
被“拉长”的眼轴,如何引爆致盲危机?
虽然高度近视本身不直接致盲,但其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黄斑病变等并发症,个个都是“夺走光明的元凶”:
视网膜脱离:致盲性眼病的紧急警报
高度近视眼轴增长,拉薄的视网膜容易出现裂孔,液化的玻璃体会从裂孔中渗入,导致视网膜像墙纸一样脱落。
前兆信号是:眼前突然出现大量“飞蚊”、频繁的闪光感。 若不及时手术,将导致失明。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小偷”
高度近视患者眼内结构异常,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导致眼压升高,压迫视神经,其患青光眼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青光眼造成的视野丢失同样是无法挽回的。
黄斑病变:中心视力的“崩塌”
黄斑是负责中心视力的关键区域。高度近视可引起黄斑区出血、萎缩、产生新生血管,直接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阅读、识人脸等精细视觉功能严重受损。

高度近视者的光明守护指南
改变生活细节,为脆弱眼球“减负”
-
减少疲劳用眼时间: 长时间用眼会导致近视度数加深,从而增加发生视网膜裂孔的概率,尽量减少长时间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
-
避免剧烈运动和冲击: 高度近视者的眼球壁已经十分脆弱,剧烈的运动容易使眼球受伤,甚至还会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者脱离,避免篮球、足球、蹦极、拳击等剧烈运动,避免提拿重物、憋气等动作。
定期检查,严密监控“眼底风暴”
-
强制“年检”: 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特别是散瞳眼底检查,这是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区等早期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
科学控制: 对于近视增长过快的孩子,应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等经临床验证的控制手段,以延缓眼轴增长,阻止向超高度近视发展。
防控高度近视,是一场关乎孩子未来视觉质量的保卫战。在这个国际盲人节,厦门眼科中心号召,从关注孩子的“小近视”做起,用科学的知识和积极的行动,为他们点亮一个清晰、光明的未来,将致盲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