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是新闻工作的起点。守护新闻工作者的清晰视野,就是守护社会公器的明亮窗口。11月18日,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下,华厦眼科医院集团正式发起“新闻工作者眼健康关爱计划”,并联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厦门大学正式发布国内首份聚焦媒体从业者的眼健康报告——《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白皮书》,旨在构建“预防-诊疗-公益”的全周期眼健康保障闭环,以厦门为起点,守护每一位“时代瞭望者”。

新闻工作者眼健康关爱计划

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王艺衍,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二级调研员、副秘书长宋婷,厦门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杨家慧,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沈勇,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领导赖玮琼、张昊志,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经理姚郑玲玲,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访问学者、眼科学博士曾百卉、厦门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员刘真,厦门大学医学院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博士周颖以及来自厦门各新闻单位的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共同出席发布仪式。

 

聚焦职业健康新课题:构筑新闻从业者眼健康防线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深入实施,职业人群健康管理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作为高负荷、高强度的职业群体,长期暴露于户外强光、屏幕蓝光等多源视觉压力之下,干眼、视疲劳等眼科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影响其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的隐形健康隐患。新闻工作者的眼健康问题亟待系统性关注。

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领导赖玮琼在致辞

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领导赖玮琼在致辞中表示,新闻工作者以笔墨和镜头为时代立传,他们的眼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信息传播的质量与公共利益的守护。她强调,华厦眼科始终坚持“无论富贵贫穷,都要服务好每个病人,让每个人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的使命,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到中老年老视白内障诊疗,集团先后推出“近防365计划”“365天拯救干眼计划”“糖尿病眼病关爱月”“银龄关爱计划”等多项眼健康公益行动。此次面向新闻工作者推出的关爱计划,是华厦眼科响应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延伸服务边界的重要一步,也是集团在职业健康公益领域的又一次深入探索。

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王艺衍讲话

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王艺衍表示,新闻工作者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特性使其成为眼健康问题的易发人群。多年来,厦门记协致力于为新闻从业者办实事、办好事,此次联合华厦眼科发布《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白皮书》,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职业健康的切实回应,助力提升他们的健康福祉与职业尊严,更是推动新闻行业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健康保障机制的重要探索,致力于将厦门打造为全国首个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示范城市,助力“健康厦门”城市建设。

厦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孙茜分享切身感受

厦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孙茜分享切身感受:新闻工作者对眼睛既高度依赖,又在工作中过度消耗。为了赶时效、追热点,经常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用眼过度、眼睛干涩,几乎成了“职业通病”。此次关爱计划的启动,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的有力支持,更是对新闻从业者职业价值的认同与尊重。她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专业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用眼知识,帮助新闻工作者以更明亮的双眼去洞察、记录与传播。

 

首份行业白皮书发布:用数据点亮行业健康管理之路

当天,《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白皮书》正式发布。该《白皮书》由华厦眼科医院集团主编,在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指导下,携手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与厦门大学共同协作完成。

《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白皮书》发布仪式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白皮书》发布仪式

《白皮书》基于1345名厦门新闻工作者的系统调研与数据分析,首次系统梳理了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现状、主要问题及干预路径。数据显示,49.5%的新闻工作者存在干眼症状,其中近三成为中重度干眼;视疲劳发生率高达33.3%,且干眼与视疲劳呈显著正相关,凸显了这一群体眼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此外,超过半数新闻工作者每日连续用眼时间超过8小时,视觉负荷与睡眠不足、工作压力形成叠加效应,共同加剧眼健康风险。

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领导张昊志

白皮书项目负责人、华厦眼科医院集团领导张昊志在解读报告时指出,此次白皮书是国内首次聚焦高负荷用眼新闻从业人群,通过调研揭示了四大突出问题:

一是职业岗位与眼健康高度关联,采编策划人员的干眼指数达17.3,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岗位;二是干眼风险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年轻新闻工作者干眼指数高达17.5,这也打破了“干眼是中老年病”的传统认知;三是女性新闻工作者面临双重压力,尤其在采编岗位中,干眼与视疲劳共病率超过50%,已属于高发人群;四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工作时间长、用眼负荷重,尤其需要对眼健康引起高度重视。

厦门大学医学院李程教授团队

厦门大学医学院李程教授团队从科研角度提出专业建议,并表示,连续用眼时间每增加1小时,干眼与视疲劳风险分别上升29.6%与64.2%;长期高强度用眼与不良视觉环境正在对新闻工作者的眼健康造成不可逆影响,须从职业健康管理层面建立早期筛查与干预机制。新闻工作者个人可参考“20-20-20”护眼法则,即每工作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至少20秒,是性价比较高的预防措施,同时要保障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此外,李程教授建议新闻工作者应定期进行眼健康检查,实现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

 

构建全国关爱网络:从“厦门样板”到“全民眼健康”

为将关爱落到实处,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华厦眼科医院集团本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签署公益关爱合作协议。

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关爱项目签约厦门市新闻工作者眼健康关爱项目签约

自项目启动至2026年12月31日,厦门眼科中心将为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全体会员单位的员工及其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及子女),提供眼健康体检及眼周医疗美容服务等专业化、定制化的公益服务。

此外,针对荣获国家级或省级新闻奖项的杰出新闻工作者,将为其中有需求者提供病种类专项手术补助,助力新闻工作者更好地观察世界、记录生活。

活动现场

作为国内大型眼科医疗连锁集团、眼科全科诊疗服务体系的先行者,华厦眼科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指导,以技术为支撑,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守护全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本次“新闻工作者眼健康关爱计划”,不仅是华厦眼科面向厦门本地新闻工作者的一次公益行动,也是华厦眼科在全民眼健康领域持续深耕的缩影,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起点。

 

未来,项目将依托华厦眼科完善的全科诊疗体系、公益帮扶机制以及覆盖全国的连锁医疗网络,将“厦门样板”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为全国更广泛的新闻工作者群体提供从眼健康科普、基础筛查到临床诊疗、公益援助等一系列专项服务支持,构建起“预防-诊疗-公益”的闭环生态,让优质医疗资源切实惠及每一位一线时代记录者。

 

同时,华厦眼科也将持续加码AI筛查技术、远程诊疗与公益服务的融合,推动眼健康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前移,从“医院场景”走向“职业现场”与“生活场景”,真正践行“让每个人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的使命。

 

转载:华厦眼科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返回
顶部
专业项目顾问 7*24小时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