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明日之星”眼科医生培训项目的成果转化,帮助参训医生将培训期间所学的前沿理论与精湛技术深度应用于临床实践,厦门眼科中心于近日成功举办 首届“明日之星”案例交流会 。

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训医生齐聚一堂,围绕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及 PCV等多个眼科疑难病症的临床诊疗案例展开深度分享与研讨,为眼科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注入新活力。
作为国内眼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才培养项目,厦门眼科中心“明日之星”培训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眼科临床骨干,推动眼科医疗事业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授课、实操培训及专家带教,为参训医生搭建了专业成长的优质平台。
此次案例交流会的举办,正是基于“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理念,旨在打破“培训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让参训医生在真实案例的复盘与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对疾病诊疗逻辑的理解,提升临床决策能力。
交流会上,6位参训医生带来了极具临床价值的诊疗案例分享,内容覆盖眼底病领域的多个关键病症,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谢达森医生则分享了两例 Purtscher 斑眼底病变的诊疗案例,引发了现场关于 “全身疾病与眼部病变关联” 的深度探讨。
其中,一例 41 岁男性患者因高空坠落外伤后出现双眼视力骤降,经详细检查确诊为远达性视网膜病变(Purtscher 视网膜病变),通过激素冲击治疗联合甲钴胺、复方樟柳碱等神经保护药物干预,1 个月后患者左眼视力从 0.1 提升至 0.9;另一例 41 岁女性患者则因反复口腔溃疡、脱发等全身症状伴随双眼视力下降,最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类远达性视网膜病变,在风湿科与眼科的多学科协作下,通过激素治疗与全身疾病管控,患者眼部病情得到有效稳定。
谢达森医生强调:“Purtscher 斑眼底病变的诊疗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病因’,尤其是类远达性病变,需警惕全身疾病的潜在影响,早期干预与多学科协作是改善预后的核心。

来自厦门眼科中心的张谋鑫医生围绕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展开分享,指出 PCV 是 I 型黄斑新生血管的重要亚型,在我国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患者中占比达 58%。其典型表现为黄斑下出血或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而息肉样病灶是疾病最核心的病理特征。
当前 PCV 治疗目标已从 “息肉失活” 明确转向 “息肉消除”。临床数据显示,仅实现息肉失活的患者,1 年内复发率高达 77%;而未消除息肉的患者,黄斑下出血风险是息肉消除者的 6 倍,且易导致视力持续恶化。
相比之下,实现息肉样病灶消除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减少黄斑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带来更稳定的视力获益,同时可延长后续治疗间隔,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是改善 PCV 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目标。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黄韵洁医生围绕黄斑前膜展开汇报,完整的分析了黄斑前膜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分期和治疗。该病是黄斑区视网膜内表面纤维膜增生收缩所致病变,分特发性(占 80%,与年龄相关玻璃体后脱离有关)和继发性(由视网膜脱离手术、炎症等引发)。50 岁以上人群高发,80 岁以上患病率达 17%,10%-20% 双眼发病,症状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OCT 可辅助诊断,分4期。1-2 期无症状者定期随访,3-4 期需 PPV 手术剥除前膜与内界膜,水肿明显可联合注射治疗。术后视力恢复与手术时机相关,特发性复发率 2.5%-7.3%。黄医生还分享两例病例,83 岁翁某左眼 3期病变行手术,70岁李某右眼3 期病变也采用相同手术方案。

来自重庆华厦眼科的韩红主任以“光明与暗影:一例黄斑水肿探秘之旅”为主题,分享 1 例药物相关性黄斑水肿病例。
54 岁女性因双眼视力下降 3 月就诊,右眼0.4、左眼 0.3,OCT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多发囊腔。患者有晚期乳腺癌病史,接受含白蛋白紫杉醇的化疗,2022 年 2 月化疗第 12 次时视力下降。排查黄斑水肿常见病因后,结合文献(2008 年首报白蛋白紫杉醇致黄斑水肿,发生率 0.2%~0.5%)及病史,锁定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为病因,推测与药物对视网膜细胞毒性相关。经多方案例分析,发现停用该药物是水肿消退关键。遂停用并随访,2年后病情稳定。
韩红主任强调:不明黄斑水肿勿轻断特发性,需详查用药史;治疗需循证,多学科协作重要,未来应关注药物双面性,精准诊疗。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田澍蔚医生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切术后持续视网膜下液为核心切入点,结合两例病例、病因分析及治疗结果展开分享,并提及学习收获。
首例为 64 岁男性,右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黄斑部分脱离、赤道部大裂孔等)行玻切术,术后持续存在视网膜下液,硅油取出后注射 TA 还诱发 CSC,最终经地塞米松球周注射 2 周,网膜下液完全吸收;另一例为 52 岁男性,左眼视物模糊 1 周,同样关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问题。
田医生深入分析:术后持续视网膜下液或与液体粘稠、含细胞碎片有关,年轻人、术前黄斑脱离者更易出现,且扣带术相关率高于玻切术,视网膜脱离时间、裂孔状态也会影响术后情况。
此外,田医生提到通过在厦门眼科中心的学习,对该病有了更深刻理解,还掌握了先进手术方式,期望日后能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实践。

来自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黄海龙医生,以“黄斑裂孔手术选择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分析本院30多个不同分期、不同病情的黄斑裂孔临床案例,详细解析了手术时机判断、手术方式选择(如 PPV+ILMP 术式、内界膜翻瓣覆盖术)、手术填充物(消毒空气、惰性气体 C3F8、硅油)的应用逻辑,以及术后裂孔愈合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其中,针对 Ⅱ 期黄斑裂孔患者采用 “PPV+ILMP+C3F8” 术式,术后 6 个月患者视力从 0.2 提升至 0.7 的案例,让现场医生对 “早期干预对黄斑裂孔预后的重要性” 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本次会议多个不同案例分享,成为交流会的亮点。来自不同地区的参训医生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中的困惑与经验,围绕“如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如何平衡治疗效果与术后并发症风险”“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如 OCT、FFA、OCTA)精准评估病情” 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线下线上专家则针对案例中的关键诊疗节点进行点评与指导,形成了 “案例分享 — 问题研讨 — 专家指导 — 经验总结” 的良性互动氛围。

厦门眼科中心眼底学科带头人吴国基院长表示,首届“明日之星”案例交流会不仅是对培训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为全国眼科青年医生搭建的一个“实践经验共享、诊疗思路碰撞”的专业平台。未来,厦门眼科中心将持续完善 “明日之星” 培训体系,定期举办案例交流会、实操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培训内容与临床需求更紧密结合,帮助更多眼科青年医生快速成长为 “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 的临床骨干,为提升基层眼科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眼健康贡献力量。
此次案例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也得到了参会医生的高度认可。现场参训医生表示:“通过聆听各位同行的案例分享,尤其是针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思路复盘,我解决了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多个困惑。这种‘以案例为载体’的交流模式,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帮助我们将培训所学真正转化为临床能力。”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