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怎么都和眼睛杠上了?”
今年48岁的老白从小高度近视,大女儿12岁散光500度,小女儿7岁近视1000多度……老白自己二十年前做了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术后度数控制的不理想,近些年由于眼轴过度增长,眼睛的病理性改变不断加重,双眼视力严重下降,导致两眼的眼球向鼻侧偏斜,右侧眼球极度偏斜,几乎看不到黑眼仁,看东西时只能用视力所剩无几的左眼,歪头斜视……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的病房里,48岁的老白(化名)静静地躺着。术后当天双眼还盖着纱布,但他的心却无比踏实——纠缠了他多年,导致他怪异外观的斜视问题,终于在这一天得到了解决。
这个暑假,他7岁的小女儿芳芳(化名)也在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科带头人潘美华院长精湛的专业技术,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功完成了高度近视早期控制的后巩膜微创加固手术。
一家两代人,同一位医生,两台高难度手术,串起了一个家庭的医患情缘。
二十年曲折求医路
“别折腾”到“必须治”
老白是来自漳州的推拿师,从小就与高度近视抗争的“近视顽固分子”。二十多岁时,因近视不断加重,视力越来越差,在河南郑州确诊后,在当地医院做了双眼后巩膜加固
术。
这一“凑合”,就是十几年。直到今年暑假,他带着高度近视的小女儿芳芳来到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求医时,自己的眼睛已经出现了更多问题,检查发现: “左眼并发性白内障”、“左眼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双眼高度近视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由于右眼极度偏斜,裂隙灯、眼底镜等检查无法进行,B超显示:双眼轴均在30mm以上,医学上称之为“重眼综合征”。
因为视野模糊、眼球偏斜,老白走路常常磕碰,更不敢独自去接女儿放学。“十几年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操持:一方面是看不清路,怕摔着;另一方面……”老白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说‘你爸爸的眼睛很难看’、‘你爸爸是盲人吗?’”
每一次无意间的童言童语,都像一根针,扎在这位父亲的心上。而最让他心头一酸的,是芳芳天真无邪的“维护”。当周围的大人或孩子指指点点说爸爸的眼睛时,这个刚懂事的小女儿总会护着爸爸说:“我爸爸眼睛是是看手机看坏的!你们看手机多了也会这样的!” 孩子的辩白,成了老白愧疚的心结。
一家人的眼睛之困
遗传性高度近视的警钟
“一家人不知道怎么都跟眼睛杠上了。”老白苦笑着说。这句话背后,是高度近视明显的遗传倾向带给这个家庭的“灾难”,经济本不富裕的老白,攥着给孩子凑齐的治病钱,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先给孩子治眼睛”。
潘美华教授了解完病史,给芳芳和老白都做了详细检查:老白右眼只剩指数视力,左眼矫正视力勉强达到0.4,眼底的情况也很糟糕,右眼的偏斜几乎看不到黑眼仁,左眼也向内偏斜;芳芳的检查结果:双眼已是1000D高度近视,眼底视网膜也已经显现出高度近视的病理性改变。
检查完后,她表情严肃地说对老白说:“孩子的病要抓紧时间治疗,发展下去将来会和你一样,甚至更加严重。目前,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加以控制”。说着,对老白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你的眼睛也需要治,虽然很严重,但还是可以改善。”老白呆立在那里,面对手术费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犯了难。“这次带来的钱,主要是想给孩子看眼睛用的,我的眼睛可以再缓缓,等攒两年再来治。”老白怯怯地说,眼睛泛着红。
听到这些,潘美华院长心情变得沉重,转而对老白说:“我来想想办法,希望能为你们父女解决眼病的困扰。”考虑到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与切实困难,潘院长积极协调,终于成功申请到了医院基金会旗下的专项公益援助。这一场“雪中送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家庭的求医路,让父女两人重塑光明的愿望得以如期实现。
后巩膜加固X 斜视手术
“在“一团乱”中精准操作
女儿的高度近视后巩膜手术很顺利,紧接着安排了老白的斜视矫正手术,多年前后巩膜加固术造成的眼部组织的粘连,给这次手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绝非简单的1+1=2。
难点一:组织粘连如入“迷宫”
打开球结膜,看到的是后巩膜加固术植入的条带,连同周围组织和肌肉粘连、包裹、形成致密的瘢痕组织,紧密粘连在一起,解剖结构不清晰。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想顺利的勾取肌肉相当困难,潘院长沉着、冷静,抽丝剥茧,仔细分离。
难点二:解剖结构改变,“锚点”难寻
加固条带可能已经改变了眼外肌的正常生理路径和功能轴,大量的疤痕组织覆盖了肌肉原始附着点这个关键的解剖标志,使得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缝合位置,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的可预测性。
难点三:出血风险大增
疤痕组织血供丰富且血管脆弱,在分离粘连的过程中,极易引起大量出血,使手术视野模糊不清,增加操作难度,也提高了术后形成血肿或进一步纤维化的风险。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潘美华院长带领团队经历了2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成功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过程中,松解瘢痕,暴露肌肉,采用YOKOYAMA手术方式,成功将脱臼眼球还纳回位——每一步都考验着医生的技术、经验和耐心。
术后重生
告别凑活的人生
手术前,那些被模糊与斜视困住的日常,是老白心中难以言说的刺。 手术后,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术后第一天查房,老白双眼位置归位,先前已固定在眼角几乎不能转动的黑眼球,术后竟然能灵活转动,容貌上有了非常大的改观。老白激动地紧握潘院长双手,声音哽咽:“谢谢潘院长,谢谢医院!没有您的高超技术,没有医院的雪中送炭,我们父女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仅是我双眼的重建,更是我人生的重建。”
现在,他终于可以开怀地计划着曾经不敢想象的事:“等眼睛好了,我一定要多去接女儿放学,她再也不会因为爸爸的眼睛受委屈了,让她能地牵着爸爸的手高高兴兴地回家。”说到这里,老白眼中溢出了泪水,这泪水,是对过往无数辛酸时刻的释怀,更是重获新生的喜悦。
术前眼位图 v.s.术后一周复查眼位图
“术前院长和我们沟通了很多,从手术的困难点、到存在的风险及利弊,但是我们非常信任潘院长和厦门眼科中心团队的技术水平。”这份信任,不仅来自于对医生技术的认可,更源于这个家庭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后形成的信念。
从几年前老白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到如今两台复杂精密的眼睛手术,这个家庭用行动诠释了“直面生活的勇气”。他们拼尽全力闯过生死关头,又坚定不移地应对眼病的长期困扰。对他们而言,生活是病魔和苦难来临时,勇敢地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如今,在医院公益力量的托举与医疗团队的持续关怀下,完成手术的小女儿已回到校园开始正常的课程。老白的视界得以重塑。温暖和希望,正在这个屡遭磨难却从未放弃的家庭中生根发芽。
对于老白一家来说,人生是告别“凑活”的日子,一场迎击风浪的航行。 高度近视或许是需要长期对抗的风雨,而直面生活的勇气与无间的信任共同铸成了航船,医者的仁心精技成为压舱石,让他们得以穿越风雨,驶向清晰与光明的彼岸。
高度近视防控
“不容忽视的家族遗传与并发症危机
老白一家的经历,绝非偶然,而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遗传家系缩影。高度近视(通常指600度以上)绝非简单的“度数高”,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遗传倾向和潜在的致盲风险。
高度近视是一种“器质性”眼病。它意味着眼球结构发生了改变——眼轴被过度拉长,如同一个气球被吹得过大,导致眼球壁(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相应变薄、萎缩,极容易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视网膜脱离
变薄的视网膜如同潮湿的墙纸,极易出现裂孔并脱落,这是最紧急且可导致瞬间失明的并发症。
黄斑病变
黄斑是负责中心视力的最关键区域。高度近视可导致黄斑区出血、萎缩(CMA),造成中心视野出现固定黑影、视物扭曲,视力遭受毁灭性打击。
青光眼
眼轴变长可能影响房水排出,导致眼压升高,悄无声息地侵蚀视神经,其患病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群。
白内障
高度近视是白内障早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眼轴过长导致晶状体营养代谢紊乱,晶状体更容易提前混浊,因此高度近视者往往比正常人更早患上白内障,且可能发展更快。
防控的关键在于“早”与“勤”。小女儿芳芳在暑假时做的后巩膜加固术,正是一种积极的、前瞻性的医疗干预。在近视快速进展期,通过加固“变薄的眼球壁”来延缓眼轴增长,为孩子的视觉未来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和保障。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家庭,应定期检测孩子视力,建立一份完整的眼健康档案:
眼健康档案
定期测量眼轴长度
定期散瞳后眼底检查
测量眼压和视野检查
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高度近视的遗传性或许难以完全切断,但通过早期的科学筛查、严格的终身随访和及时的干预,完全有能力守住光明的底线,避免走向最坏的结局。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