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的临床研究从19世纪初开始,探索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自美国报道使用羊膜修复创面开始,羊膜被开发为创面敷料、防粘连材料等,陆续在眼科疾病、烧伤创面、医学美容、牙周膜重建、输尿管修复、难愈性创面等临床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眼科门诊中,不少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听到医生说“手术中会用羊膜修补创面”时,都会好奇:羊膜是哪里来的?它看起来薄薄一层,怎么能帮眼睛恢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这层“神奇薄膜”的世界,聊聊它在眼科手术里的“硬核实力”。

羊膜是什么?

羊膜是单层上皮细胞互相连接构成的一层半透明薄膜

羊膜是单层上皮细胞互相连接构成的一层半透明薄膜,是胎膜最内层,与覆盖在胎盘、脐带的绒毛膜相连接,包裹着羊水,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富有韧性。

手术中使用的羊膜,并非随意获取的组织,而是来自健康产妇自愿捐献的胎盘,且经过严格的医学处理和安全检测,符合医用标准。

羊膜结构

从结构上看,羊膜是胎盘最内层的薄膜,厚度仅0.02-0.05毫米,比一张普通的A4纸还要薄,但它的“构造”却很精密:外层是光滑的上皮细胞层,能减少摩擦、隔绝外界刺激;中间的基质层富含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营养成分,就像“营养仓库”;内层则是基底膜,能为细胞生长提供“支架”。简单说,它既像一层“天然屏障”,又像一块“修复土壤”,这也是它能用于眼科手术的关键。

羊膜结构的三大构成

胶原支架

羊膜基底膜与基质层胶原纤维、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交织成网,网孔间隙约0.5-1.5μm,特殊的立体网架结构有利于细胞附着、生长与迁延,使羊膜可以充当“移植的基底膜”促进细胞生长。

生物因子

羊膜内有大量复杂的内生生物活性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干细胞生长因子等。

干细胞

羊膜干细胞,是亚全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功能比较好,其含有羊膜间充质细胞、羊膜上皮细胞。它们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跨系跨胚层多系分化的潜能。

 

为什么翼状胬肉手术偏要“选中”羊膜?

翼状胬肉是眼白表面的结膜组织异常增生,像“小翅膀”一样长向黑眼珠,手术时需要切除增生组织,而羊膜正是修复创面的“理想帮手”,原因主要有三点:

1. 生物相容性好:羊膜的成分和眼睛表面的结膜组织有很高的相似度,铺在创面上就像“自己的组织”一样,能平稳地和眼部组织融合。

2. 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羊膜基质层里的营养成分,能刺激眼部正常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就像给创面“施肥”,让原本需要一周左右愈合的创面,恢复速度更快,也能减少术后疼痛和异物感。

3. 降低复发风险:翼状胬肉术后最怕复发,而羊膜能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异常增生的组织再次长入,同时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从根源上降低复发的可能,这也是它在手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羊膜的使用会不会有安全隐患?

首先,羊膜的来源均来自正规的医用组织库,捐献者需经过全面的健康筛查,排除传染病等风险;其次,羊膜在制备过程中会经过消毒、冷冻干燥等专业处理,既能保留其活性成分,又能确保无菌安全;最后,手术中使用羊膜的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完成,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位置精准裁剪和铺设,让修复效果更有保障。

对于翼状胬肉患者来说,羊膜的应用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术后恢复的“定心丸”。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规范的流程、专业的技术,让每一位患者在手术中都能感受到安心与放心。

 

总结

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而翼状胬肉的出现,不仅影响外观,若任其发展还可能遮挡瞳孔、影响视力。如今,随着羊膜等生物材料在眼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翼状胬肉的治疗已经更加安全。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发现眼白上出现了“小翅膀”,或是有眼部不适,不妨及时到专业眼科医院就诊,让医生给出科学的诊疗方案。合肥华厦名人眼科医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每一位患者的“清晰视界”保驾护航。

 

转载:合肥华厦名人眼科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返回
顶部
专业项目顾问 7*24小时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