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刚过,叶女士“红”了眼
“医生,我两只眼像被辣椒水泡过,又红又肿,还不停流泪,是不是海鲜吃多了?”35岁的叶女士戴着墨镜、手攥纸巾,走进厦门眼科中心医生诊室。
大前天,叶女士刚从三亚回来,昨天就发现右眼发红。她从药店买了“消炎”滴眼液,可没到24小时,左眼也被“传染”,眼睛分泌物多到早上起来都睁不开眼,还怕光、磨痛,这才赶紧来厦门眼科中心就医。
眼表及角膜病科的接诊医生一看结膜充血伴水样分泌物,心里已有初步判断——典型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红眼病”。
叶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以往门诊数据显示,国庆前后因“红眼病”就诊数量较平日陡增。人群扎堆、接触频繁、消毒缺位、熬夜降低免疫力——这些都导致眼科红眼患者扎堆。
假期出游,红眼病为何“井喷”?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它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红眼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在12-48小时内就会发病,发病开始时多数都是单只眼睛先出现症状,很快就传染到另一只眼睛。
感染红眼病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睛刺痛、有异物感、结膜充血、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严重的人可能还会有眼结膜高度水肿、视物模糊,部分病人还有轻度全身不适、发烧、头昏、头痛、疲劳、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不过对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红眼病一般是通过接触传播,并不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患者是红眼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眼-手-健眼”、“患眼-水-健眼”是常见的传播途径,病原体可通过这两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从而导致红眼病的传播。
假期出游熬夜和胡吃海喝是常态,身体免疫降低,结膜屏障变脆,再加上景点人流密度高,高频触摸到景区扶手、地铁吊环等公共设施,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而家庭出游共用毛巾等用品更容易造成一条线“全家桶”感染。
得了红眼怎么办?
——医生给叶女士的“处方单”
隔离:发病一周内别去商场、学校、健身房等人群密集处。
停隐形:改戴框架镜,停用隐形眼镜,及睫毛膏等眼妆产品。
清洁+冷敷: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一次性棉片单向擦拭;冷敷10分钟可减轻肿胀。
用药:遵医嘱用药,眼药水眼膏必须专用,用药时可以把头偏向感染的那只眼睛。
消毒:家里门把手、手机、遥控器、枕头巾每日擦拭;毛巾、床单热水清洗消毒。
随身带消毒湿巾、消毒酒精,摸完扶手、电梯按钮先擦手再碰眼。
眼睛痒就用无菌棉签+人工泪液轻拭。
选正规泳池,看当天余氯公示;戴密封泳镜,泳后流动水洗脸,再点人工泪液一遍。
毛巾、眼罩、眼影刷等都不共享;酒店枕头套可自带一次性用品。
旅途中尽量早睡,补水、补维C,别让免疫力也跟着放假。
回程眼睛出现红、肿、分泌物,立即就近眼科就诊,别拖成“全家桶”。
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但病毒也在“搭便车”。“红眼”不是小事,规范治疗+严格隔离,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其他人负责。做好预防,及时就医,别让“眼红”毁了照片里的好风景。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