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已经成了新一代的“哄娃神器”:
哭闹不停来个动画片
吃饭不老实来集下饭剧……
明知道手机电视对孩子发育不好
但为了片刻的安宁
能快点收拾完饭桌上的残局
还是老实“缴械投降”
“让出”手机电视平板电脑
……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正在成为儿童视力健康的“头号杀手”⬇️⬇️⬇️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带来哪些危害?
加速近视发生与发展
研究证实,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孩子沉迷屏幕,屏幕与眼睛的距离远小于看书、画画等传统活动,导致眼部肌肉持续紧张、痉挛,眼轴被迫拉长,从而诱发或加深近视。
诱发干眼症和视疲劳
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会眨眼15-20次。但聚精会神盯着屏幕时,眨眼频率会骤降至5-7次。这导致泪液分泌减少、蒸发过快,眼睛就会干涩、发痒、有异物感,极易引发儿童干眼症,出现频繁眨眼、揉眼、眼睛发红等症状。
屏幕内容的快速切换和闪烁,需要眼睛的调节系统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视疲劳,出现眼胀、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引发调节痉挛,即“假性近视”,孩子会突然看不清远处,如不及时干预和放松,就会发展为真性近视。
影响双眼协调,诱发斜视
长时间注视发光的屏幕,需要双眼持续向内集合,对于视觉功能尚未稳固的孩子,可能增加患上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俗称“斗鸡眼”)的风险。
蓝光干扰睡眠
屏幕发出的蓝光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可能加剧视疲劳,并对视网膜细胞造成潜在损伤,同时抑制大脑分泌促进睡眠的褪黑素,导致孩子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
影响大脑发育、损害认知与注意力
除了对眼睛的直接伤害,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还会给身心带来一系列影响:
身体发育:长期蜷缩在沙发或椅子上,容易导致不良体态,如颈椎、脊椎问题。缺乏户外运动,更是与肥胖、体质下降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可能减少孩子与家人、同伴的真实互动,影响社交能力和语言发展。部分内容可能引起情绪激动、睡眠障碍。
大脑发育:快速、强刺激的视听内容,会损害孩子的持续注意力,让他们在面对课堂等节奏较慢的学习时感到乏味、难以集中精神,甚至影响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

为什么儿童的眼睛更易受伤害?
很多家长会疑惑:“我们也看手机,为什么对孩子的影响就特别大?”这是因为儿童的眼睛正处于 “动态发育期” ,更容易受到伤害。
视觉系统未发育成熟
孩子的眼睛(尤其是眼轴长度和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就像一台未调试好的精密仪器,要到6-8岁才接近成人水平,到18-20岁才完全稳定。外界不良刺激更容易干扰其正常发育。
晶状体更透明
儿童的晶状体比成人更清澈,对有害蓝光等短波光的过滤能力更差,更多的蓝光可以直达视网膜,增加潜在损伤风险。
“近距离”是主要杀手
儿童的手臂短,看手机、平板时距离会非常近(常常小于20厘米)。距离越近,眼睛的睫状肌需要收缩得越厉害,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像弹簧被拉久了无法复位,容易引发 “调节痉挛”(假性近视),并最终刺激眼轴变长,形成不可逆的真性近视。
自控能力差,不易察觉不适
孩子沉浸在电子产品中时,常常会忽略眼睛的干涩、疲劳等不适信号,不会主动休息,导致用眼过度而不自知。

厦门眼科中心给家长的“护眼锦囊”
严格控制时间是关键
18个月以下婴幼儿: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2-5岁幼儿: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且建议家长陪伴观看高质量内容。
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单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遵守“20-20-20”黄金法则
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要抬头看20英尺(约6米) 以外的远方,至少20秒。
“户外活动”代替“屏幕时间”
每天保证至少2小时的白天户外活动,是护眼行动的核心!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以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能有效抑制眼轴过快增长。关键是“户外”和“光照”,即使是在阴天,户外的光照强度也远高于室内。
保持正确姿势和良好环境
遵守“一尺一拳一寸”原则(眼睛离书本/屏幕一尺,胸口离桌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确保阅读和玩耍的环境光线充足、均匀。
优先选择大屏幕
观看内容的屏幕优先级应为:投影仪 > 电视 > 电脑 > 平板 > 手机。屏幕越大,孩子距离就可以越远。
孩子的视力健康一旦损伤,往往难以挽回。减少电子产品使用,不是为了剥夺孩子的乐趣,而是为了保护他们眼睛的正常发育,最大限度地降低他们未来成为高度近视患者、面临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严重眼底病变的风险,给他们一个更清晰、更明亮的未来。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守护好心灵的窗户。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舒视网”编辑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